天财珠教通字〔2024〕8号
各部门、各单位:
教学大纲是执行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教学工作,规范教学行为的纲领性文件,是组织教学、制定授课计划、选用教材、实施评价以及开展教学质量检查的主要依据,也是课程建设和课程评估的重要内容。为进一步落实人才培养方案,规 范课程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学院决定启动对2023版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修订工作。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立德树人,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紧密围绕2023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教学大纲;充分体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协同发展,将思想政治教育、劳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充分融合,同步提升,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以及人格品质,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应用实践能力。
二、基本原则
(一)课程思政全覆盖原则
充分发挥课程的思政教育功能,提炼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文化基因、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进一步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实现课程思政全覆盖。
(二)目标导向原则
教学大纲要充分发挥课程教学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支撑作用,符合该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和作用,准确贯彻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体现的教育思想和培养目标,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都要服从培养方案与课程结构的整体要求,既要注重课程内容体系的完整性、合理性及应用性,又要注重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和组合,保证教学大纲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一致性。
(三)“以学生为中心”原则
注重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融入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思想。基于网络课程资源和智慧化教育教学平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大胆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倡导案例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模式改革,实施过程评价与最终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模式,提升教学效果。
(四)先进性原则
课程教学大纲的内容体系既要遵循教学规律,又要注重反映学科专业新动态,更要注重与行业、职业标准相衔接。对标“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两性一度的“金课”要求,持续整合优化、合理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精选教学内容,注重将学科前沿知识、产业发展前沿、最新的科技成果引入课堂。
三、修订范围
2023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列出的所有理论课程、实践(实验)课程和集中性实践环节。
四、修订重点
(一)做实课程思政
以课程思政建设作为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核准和教案评价的重要内容,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内容修订、教材编审、教案课件编写各方面,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毕业论文(设计)各环节,确保课程育人目标的达成。
(二)明确课程目标
根据学院办学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定课程目标。根据课程目标安排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设定学习成果、改革考核方式,厘清课程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支撑。
(三)精选教学内容
对标“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要求,及时将学科、专业、技术、行业、产业最新发展成果、教科研成果引入课堂,避免过时内容和低水平重复,推动课程内容迭代更新,保证培养目标达成。
(四)合理组织教学
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利用网络学习空间挖掘可用课程资源,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常态化;鼓励依据教学内容特征,灵活运用项目教学、翻转课堂、现场教学、专题调研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五)强化过程考核
加大课程过程性考核比重,明确考核方式、标准,引导学生投身课程学习、关注学习成果的持续产出。原则上课程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占课程总评成绩的比例为70%,如需调整课程考核比例随本次大纲修订统一提出申请。
(六)精心选择教材
注重优秀教材和参考资料的选用,优先选用近三年来国家出版的优秀教材、规划教材,对“马工程重点教材”覆盖的课程必须选择对应教材,落实应选尽选,要讲好用好“马工程重点教材”,推进教材内容进教案课件、进考试考核;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指定有效的文献资料;实验教材配套齐全,满足教学的需要。
(七)保证劳动教育
根据2023版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的劳动教育课程,明确课程的劳动教育目标、合理设计劳动教育内容或项目,确保劳动教育落实到位,切实达到劳动育人的目的。
(八)深入实施专创教育融合
各专业要根据学院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改革要求,挖掘、整合专业理论、实验实践课、第二课堂等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合理编排,实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充分提高学生基于专业的创新创业能力。
五、工作要求
(一)教学大纲必须从总体上规定课程名称、类别、开课单位、课程编码、学时、学分、适用专业、先修课程、后续课程和考核方式等内容,必须概述课程性质、明确课程学习目标与要求、课程内容(包括理论部分、实验部分及实践部分)、课程考核内容、目标达成途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同时,要对具体考核办法、选用教材和参考书、课程思政等其他教学环节进行说明。实验教学环节还需明确实验项目名称、实验类型等;集中性实践环节必须说明实践类型、具体的项目名称及学时分配。
(二)所有课程的信息应与2023版人才培养方案一致。同一门课程因学时或周数不同、学分不同、适应专业不同,教学大纲应分别编写。
(三)教学大纲由开课单位负责组织修订、审议。在开课单位认真研讨、充分论证基础上,由教学经验丰富的主讲教师(原则上要求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上)执笔修订,要求文字清楚、意义明确、名词术语规范、定义正确。跨专业、跨教学单位开设的课程,专业隶属学院应与开课单位积极沟通,提出有关要求,开课单位在修订教学大纲时,应认真考虑专业要求和专业特点。
(四)《毕业论文(设计)》教学大纲须明确选题、内容、时间进程、成绩评定等要求,各学院可依据学科、专业特点在模版的基础上做适当调整。
(五)各教学单位按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践与创新教育课程对教学大纲进行分类汇编。
(六)教学大纲审核通过后,必须严格执行,不得随意改动。
(七)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修改、完善授课计划、教案和讲义等相关教学资料。无教学大纲的课程不得开课。
六、工作组织
(一)加强领导,统筹部署
按照学院指导、教学单位主导的原则,学院负责发布大纲修订的指导性意见、工作要求和模板,教学单位负责组织实施具体的大纲修订及审核工作。各教学单位要高度重视,鼓励成立由教学单位党政齐抓的大纲修订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教学副院长(副主任)任组长、各系(教研室)负责人、专业负责人和课程负责人任成员,制定详细大纲修订组织实施方案,明确修订工作目标和要求,全面开展大纲修订工作,确保修订任务落实到位。
(二)全面修订,突出重点
2023版人才培养方案中所有课程都须开展大纲修订。修订重点是落实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升及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全面融入,明确和落实课程目标对人才培养的支撑要求。
(三)分工协作,压实责任
涉及跨单位开设的课程,单位间应加强沟通和研讨。各单位分管教学副院长(副主任)要全面负责落实本单位课程教学大纲修订工作。课程负责人要具体落实大纲的修订。教学大纲审定由各教学单位组建专家负责实施,倡导聘请校内外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参与修订和审核。教学大纲实行三级审核制度。第一级审核由教研室或课程组负责人负责;第二级审核由系主任负责;第三级审核由大纲修订工作领导小组组织专家组终审。
七、时间安排
(一)2024年2月4日之前,各教学单位将教学大纲修订组织实施方案交教务部,组织方案中应包括教学大纲修订总体安排时间表、教学大纲审核机制与专家组成员名单,组织教师研讨、开展修订工作的具体措施等。
(二)2024年3月31日前,各教学单位完成第一学期至第二学期开设课程的教学大纲的修订、审议工作;
(三)2024年6月31日前,各教学单位完成第三学期至第八学期开设课程教学大纲的修订、审议工作;
(四)2024年7月15日前,各教学单位将修订、审议后的教学大纲Word版和PDF版(加目录、页码、页眉)汇编发送至教管科邮箱zjjiaoguanke@sina.com,经教务部格式审查通过后装订成册。
附件:
教务部
2024年1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