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院教师 陈惊宇
在教育强国建设的征程中,教育家精神如同一盏明灯,照亮着教育工作者前行的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作为高校音乐教师,我们肩负着传承艺术基因、培育时代新人的双重使命,更需将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学实践,在美育沃土中深耕细作,为学院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
一、以教育家精神为魂:筑牢育人之基
教育家精神强调“言为士则、行为世范”,音乐教师的一言一行更是学生的“活教材”。在排练厅里,教师对一个音符的精益求精、对一次演出的全情投入,都在无声中传递着敬业精神;在日常交流中,尊重学生的艺术个性、包容不同的创作风格,则诠释着教育的温度。
音乐是时代的声音,也是民族精神的载体。高校音乐教师需胸怀“国之大者”,将个人艺术追求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紧密结合。例如,在《非遗音乐传承特色课》课程中让学生了解和感受非遗音乐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情感表达和情感共鸣。通过实践教学和实地考察,增强学生的实践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艺术感知力和表现力,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在编排红色主题音乐会上,组织学生演绎《长征组歌》等曲目,让音符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纽带。这种“音乐+思政”的教学模式,不仅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更让家国情怀在琴弦上震颤、在歌喉间流淌。
二、以实践教学为翼:创新育人模式
音乐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高校音乐教师需打破“黑板+音响”的传统教学模式,让课堂与舞台无缝衔接。通过“课堂理论讲解——琴房分组练习——校内小剧场展演——校外实践基地演出”的闭环训练,提升学生的实战能力。音乐系定期举办“双周音乐会”,鼓励学生从策划、排练到演出全程自主参与,同时为建设美育校园贡献了实质性力量。
面对音乐专业就业市场的多元化需求,教师需主动对接行业资源,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一方面,我院音乐系与地方中小学、文化机构建立合作关系,设立“音乐教育实践基地”“音创工作室”,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场景中积累经验;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社区文化建设等社会服务项目,既拓宽了学生的艺术视野,也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三、以就业指导为桥:护航学生成长成才
教育家精神倡导“因材施教”,在就业指导中同样需要“因生施策”。开学初,通过职业倾向测试、艺术特长评估等方式为学生建立档案,根据其专业方向和职业意向制定培养方案。例如,对有志于音乐教育的学生,重点加强音乐教学、舞台表演等能力培养;对倾向于艺术管理的学生,侧重提升其剧目创编、音乐文论写作、演出策划等技能。
音乐系支持学生组建乐队、创办艺术工作室,为学生提供排练场地、宣传推广等资源;建立校友导师库,邀请优秀毕业生分享职业经验,为在校生提供实习、就业内推机会,形成“传帮带”的良性生态。针对音乐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的“舞台焦虑”“职业迷茫”等问题,教师扮演“心理导师”角色。通过开设《音乐就业指导》《音乐劳动实践》课程、组织“就业沙龙”等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择业观。
四、以教育家精神引领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教育家精神不是抽象的理念,而是体现在每一堂课的精心设计、每一次排练的严格要求、每一次与学生的真诚沟通中。作为高校音乐教师,我们既是学院高质量发展的“细胞”,也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未来,我们将继续以理想信念为灯塔,以实践创新为动力,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在音乐教育的田地里深耕不辍,让教育家精神在美育实践中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为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艺术人才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