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理论课部副部长 谢赛银
在第39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六个方面,深刻阐释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其中,“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如熠熠生辉的明珠,照亮了教育的漫漫征途,生动诠释了教育的本质与灵魂。
乐教,是教育者对教育事业纯粹且炽热的热爱。这份热爱,无关乎名利,是站在三尺讲台上,将知识的火种传递给莘莘学子的使命感与成就感。它驱使教师不断钻研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只为让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遨游。爱生,则是对学生毫无保留的关怀与呵护,是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性,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助力他们成长蜕变的无私付出。乐教与爱生相互交融,共同构筑起教育大厦的坚实根基。
从理论根基来看,“乐教爱生”深深扎根于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教育观的肥沃土壤,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尊重个体差异,全方位满足学生的情感与发展需求,这与“爱生”理念完美契合。而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主张,积极鼓励教师满怀激情地投入教学,在实践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乐教”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从实践意义层面而言,对于身处价值观形成关键时期、面临学业与人生诸多挑战的大学生而言,乐教爱生的教育模式宛如和煦春风,能为他们营造充满安全感与归属感的成长环境。当教师凭借热爱点燃课堂,以关爱润泽学生心灵,学生收获的不仅是知识的增长,更能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塑造健全人格,成长为契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教师若要切实践行“乐教爱生”,需将“关心学生,围绕学生,服务学生”落实到每一个行动细节,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尤其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师而言,其职责不仅在于思想引领,更要成为学生心灵的守护者,为学生提供坚实的心理支持。
在日常教学与生活中,思政课教师可通过多样化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心理支持。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思政课程内容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元素。例如,在讲解理想信念章节时,引入面对挫折时如何保持积极心态的案例;在探讨价值观塑造时,分析社交媒体时代的心理调适方法,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掌握实用的心理调节技巧。另一方面,建立常态化的师生沟通机制,通过课后一对一交流、线上咨询等方式,倾听学生在学业、情感、家庭等方面的烦恼,以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和温暖的共情能力,帮助学生排解压力、疏导情绪。
推动思政教育与情感教育深度融合,是高校思政课教师践行“乐教爱生”的重要路径。教师应打破传统理论灌输和知识传授的局限,以真诚的态度和饱满的情感投入教学。在课堂上,采用情景模拟、小组讨论、社会实践等互动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深度思考,让他们在情感体验中感悟思政理论的内涵。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和生活实际,将社会热点问题、学生身边故事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让思政教育更具温度和感染力。
“乐教爱生”绝非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教育工作者用行动书写的育人诗篇。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 在大学这片充满希望与活力的土地上,当教师以热爱为火种点燃求知的渴望,以关爱为桥梁走进学生内心,教育便拥有了塑造灵魂、点亮未来的无穷力量。愿这份以爱为底色的教育家精神,如薪火相传,照亮学子成长之路,让教育的火炬在“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奉献中永续闪耀,培育出更多心怀梦想、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