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党总支宣传委员、文化传播系主任 张强
自2007年7月踏入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开启我的执教生涯,迄今已有十余载。作为人文学院党总支宣传委员、文化传播系主任,我在党建宣传与教育教学工作的双重实践中,愈发深刻地体会到,教育家精神不仅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精神灯塔,而且是教育工作者的行动指南。其六大核心内涵相互交融,共同构筑起教育事业的价值坐标;从哲学、教育学等多学科视角深入剖析,教育家精神蕴含着深厚的理论逻辑与时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强调,个人的发展与社会、国家的发展紧密相连,教育工作者应当将个人价值实现融入国家教育事业。从南开大学毕业后,我选择扎根珠江学院这片育人沃土,这一选择背后,正是“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理想信念的驱动。同时,我时刻提醒自己,言行举止得体,是为人师者的一种“自我修养”;唯有以高标准要求自身,才能真正做到“言为士则、行为世范”。作为党总支宣传委员,我深知肩负的重任,始终将传播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作为核心工作。在日常工作中,我积极参加各项专题学习会,带领师生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让党的教育理念入脑入心。在参与“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市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过程中,我积极推动将党的教育方针与传统文化教育深度融合,通过课程内容设计,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家国情怀与民族精神;引导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同时,接受思想道德的熏陶,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在教学与科研领域,我始终秉持“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从认识论角度看,这一精神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一脉相承,强调在实践中探索真理、创新发展。在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等领域的研究中,我以课题研究为抓手,不断探索学术前沿,发表20余篇省级以上期刊论文,主编参编4部教材,主持参与多项课题研究。这些成果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钻研和探索。我深知,只有不断提升专业素养,以创新思维探索教学方法,开展学术研究,才能在教育道路上紧跟时代步伐,为学生带来更前沿、更优质的知识。
在育人实践中,“启智润心、因材施教”“乐教爱生、甘于奉献”是我始终坚守的原则。多元智能理论表明,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智能优势,发现并培养学生的潜能是教师的重要职责。对有特长的学生,我会结合学生特点,进行个性化、针对性地指导。记得有位学生对文学创作兴趣浓厚,但缺乏自信,我便鼓励他从点滴创作开始,耐心指导,帮他修改作品。看着他逐渐在写作中找到自信和方向,我深感所有的付出都值得。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而且是心灵的滋养。唯有以仁爱之心对待每一位学生,才能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助力他们成长。
“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则将教育事业提升到更高的精神境界。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自信是民族复兴的精神根基。为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应用能力,我参与设计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竞赛”。这一竞赛涵盖“汉字英雄”“成语达人”“诗词盟主”和“文化使者”4项争霸赛,以丰富多元的形式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为学生搭建自我展示的平台:了解汉字文化的学生可在“汉字英雄”争霸赛中一展风采,对成语典故如数家珍的学生能在“成语达人”争霸赛中脱颖而出,热爱诗词的学生可在“诗词盟主”争霸赛上吟诗作对,对传统文化知识有所积累的学生则能在“文化使者”争霸赛上尽显风流。许多学生表示,通过参与竞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更加坚定了文化自信。
今后,我将继续以教育家精神为指引,立足双重岗位使命,深化理论学习,创新工作方法,教书育人,砥砺前行。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将用理想信念照亮前行之路,用道德情操感染身边师生,用育人智慧启迪学生心灵,用创新精神推动教育发展,用仁爱之心陪伴学生成长,用文化传承培育时代新人,以更饱满的热情、更专业的素养,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不平凡的教育人生,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