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理论课部教师 陈洁
2023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并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六个方面,深刻阐释了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把思政引领力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建设之首,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具有举旗定向、汇聚共识的关键作用。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把教育家精神贯穿思政课教学始终,既是增强思想政治引领力的实践要求,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
一、坚定理想信念,陶冶道德情操
坚定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夯实政治站位。思政课直接关乎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只有首先在思政课教师心中扎下根,才能在学生心中开花结果。”思政课教师首先要做到政治素质过硬,其根本任务在于培养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引导大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自觉将成为思政“大先生”的个人理想融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伟大事业中。
陶冶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彰显人格品质。“立德先立师,树人先正己”,道德情操是践行教育使命的先决条件。思政课教师人格要正,坚决遵守教师职业道德准则,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提升人格品质。用自己的言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正能量,以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尚的道德情操感染学生,为学生树立榜样。
二、涵养育人智慧、秉持躬耕态度
涵养“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创新教学方法。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弘扬教育家精神需要教师勇于创新,不断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学方法,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把思政课讲“活”。比如以“情境浸润式”教学模块为抓手,通过《觉醒年代》影视片段再现建党初心;借助“华为芯片突围”案例剖析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意义;在“全过程人民民主”专题中,设计“模拟政协提案”活动等,既讲清楚了理论,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秉持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提升教学水平。思政课教师应脚踏实地,打造过硬的教学水平,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功底,坚守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正”,确保政治性、科学性毫不动摇;又要勇于突破理念、内容、方法、载体之“旧”,以契合时代脉搏与青年认知特点,坚持“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创新精神,深耕教材体系,活化教学体系,推动“小课堂”与“大社会”的深度融合,将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提升思政课的育人效能。
三、勤修仁爱之心,树立弘道追求
勤修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书写教育人生。教育是一项光荣而又伟大的事业,需要用一生去耕耘。思政课教师担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心中装着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敬。当代青年思想活跃,成长需求多样,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要既授业又传道,把握学生多样的成长需求,营造平等、民主、包容的课堂氛围,以温暖情怀拉近师生距离,建立在仁爱基础上的沟通,才能使价值引导更具温度、亲和力与针对性,显著提升思政课的“抬头率”与“点头率”,激活思政课引领力的情感纽带。
树立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彰显文化底蕴。当今时代,两个大局相互交织,是机遇也是挑战,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为教师担当的任务和使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是筑牢强国建设的“根”,新时代担当强国建设要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民族自信、自立、自强的民族精神;“天下大同”的理念是中华民族历代以来的美好追求,思政教师身处提升思政引领力工作第一线,更要充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历来的“家国天下”的优秀传统,引导学生心怀“国之大者”,做新时代强国建设的引路人。
教育家精神,是教育工作者在长期教育实践中锤炼出的一种高度凝练的精神特质,更是提升新时代思政课引领力的核心动力。广大思政课教师应深入领会教育家精神,并将其贯穿于教育教学实践的全过程,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注入磅礴伟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