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简介
(1843—1844),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l卷,第596~625页,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历史背景
《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写于1843年底-1844年1月间,发表在1844年的《德法年鉴》上。这是恩格斯公开发表的第一篇政治经济学著作,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史上最先问世的著作。19世纪40年代,英国完成了产业革命,机器生产占了统治地位,从而使英国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最典型的国家。在英国产业革命的影响下.法国也开始了产业革命。尽管法国的产业革命落后于英国,但它却是资本主义政治关系最典型的国家。在英、法两国的影响下,德国的资本主义也发展起来。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其基本矛盾也日益暴露。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已经从经济斗争发展到政治斗争。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恩格斯积极参加到工人运动的革命实践中去,日益鲜明地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运用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的观点,分析西欧经济和工人运动。他已经看到,经济发展在现代世界中是一个决定性的历史力量,它形成了现代阶级对立所由产生的基础,而这些阶级对立则是全部政治历史基础,所以,从1842年底到1844年初,恩格斯在《莱菌报》、宪章派的《北极星报》等进步报刊上发表了许多论文。《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就是在这期间发表的主要著作之一。
中心思想
恩格斯比较系统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考察了政治经济学的起源和作用,深刻地揭露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阶级实质,指出它是私有制的理论表现。恩格斯阐述了以劳动和资本相对立为特征的资本主义私有制,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各种矛盾,论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是一切矛盾的根源,提出了要全面改革社会关系,使对立的利益融合起来以及消灭私有制的观点。恩格斯联系私有制的统治,分析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所提出的经济范畴,揭露了他们的社会性和阶级性。恩格斯还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两大阶级的收入和矛盾,指出矛盾的基础是私有制。正是私有制使土地和劳动分离,使劳动自身分裂为活劳动和积累劳动,即分裂为劳动和资本:并由此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他还考察了私有制的统治,以及劳动和资本相对立的后果,指出竞争和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必然导致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这是一条孕育着革命的规律。恩格斯还评论了几个主要的自由主义经济学家,着重批判了马尔萨斯的反动人口论,指出了其错误之处。恩格斯运用生产力与人的关系的理论,基于大量的事实论证了马尔萨斯理论的荒谬,指出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过剩始终是同资本过剩、财富过剩联系着的。他还分析了财产集中和社会阶级两极分化的趋势,指出这种趋势是私有制所固有的规律,只有消灭了私有制才会消灭。在这里,恩格斯还阐述了关于资本主义竞争和垄断的关系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基本内容
(一)政治经济学的起源和作用
恩格斯用社会主义的观点,考察了政治经济学的起源和它的作用,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他指出,“政治经济学的产生是商业扩展的自然结果,随着它的出现,就有了一整套成熟的官许的欺诈办法、一门完整的发财致富的科学来代替那简陋的非科学的生意经。”(第596页)接着恩格斯叙述了政治经济学从重商主义向自由贸易论的发展,分析了重商主义经济学和自由贸易经济学的实质,指出这些政治经济学只是为了私有制而存在的。以贸易差额论为中心的重商主义学说虽然以各国间的友好通商贸易掩盖了从前“用妒嫉和猜疑的目光打量着自己的邻居”(第596页)的贪婪性,“但实质上还是同从前一样,贪财和自私”(第597页)。以利益为基础的自由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唯一的肯定的进步就是探讨了私有制的各种规律”(第599页),但它仍然是以私有制为自己的前提。在标榜它比重商主义进步的地方,“它不得不背弃它自己的前提,不得不求助于诡辩和伪善,以便掩盖它自己所陷入的矛盾,以便得出那些不是由它自己的前提而是由这个世纪的人道主义精神得出来的结论”(第597页)。恩格斯肯定了由重商主义向自由贸易转变的进步性,但指出在自由贸易经济时代,消灭了重商主义时代的“小的垄断,为的是使一个巨大的根本的垄断,即私有制能够更自由地更漫无止境地发展起来”(第602页);而“贸易自由不造成垄断的恢复,就要造成私有制的消灭”(第599页)。
恩格斯认为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经济范畴和经济规律,不过是私有制统治的结果,是私有制关系的体现,“自由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唯一的肯定的进步就是探讨了私有制的各种规律”(第599页),他们把经济范畴和规律所体现的私有制作为自己经济理论的研究对象,恩格斯在这篇著作中,虽然还没有明确提出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但实质上已把批判私有制作为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把私有制及其所表现的经济范畴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
(二)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恩格斯运用唯物辩证法即矛盾分析的方法考察了私有制的统治,考察了劳动与资本的对立。他指出:“我们在批判政治经济学时就要研究它的基本范畴,揭露自由贸易制度所产生的矛盾,并从这个矛盾的两方面做出结论。”(第600页)正由于他运用矛盾分析法去考察私有制及其经济范畴,因此他远远超过以往一切经济学家,能够揭露私有制及其经济范畴的社会本质和历史性。恩格斯在评论亚当·斯密的学说比重商主义学说进步时指出:“必须使私有制的理论抛弃纯经验主义的纯客观主义的研究方法,使它具有一种使理论也对后果负责的更为科学的性质,从而使问题涉及全人类的范围。”(第598页)在此,恩格斯强调了研究政治经济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深刻地揭露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阶级实质。
(三)劳动价值理论
恩格斯把价值看作私有制所特有的范畴,认为私有制产生的最初结果是商业,“因商业而形成的第一个范畴就是价值。”(第603页)他批判了萨伊的庸俗效用论。萨伊认为,“物品的效用是一种纯主观的根本不能绝对确定的东西。”(第604页)同时从批判私有制出发,恩格斯也否定了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他要求从私有制及其必然性带来的竞争出发来考察价值,分析抽象劳动或实际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对立,他指出:“在私有制统治下,竞争是唯一能比较客观地、似乎一般能决定物品效用大小的办法,然而正是竞争被搁在一边了。”(第604~605页)在私有制和竞争的统治下,价值必须由生产费用和效用两个要素来决定。而李嘉图和萨伊都忽视了私有制和竞争的统治,强行分割了价值概念。
在当时的恩格斯看来,“价值是生产费用对效用的关系。价值首先是用来解决某种物品是否应该生产的问题,即这种物品的效用是否能抵偿生产费用的问题。只有在这个问题解决之后才谈得上运用价值来进行交换的问题。如果两种物品的生产费用相等,那末效用就是确定它们的比较价值的决定性因素。”(第605页)虽然他当时还未给价值范畴以正确的定义,但是他已认识到私有制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同时,阐述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形成的关系,探讨了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
按照恩格斯当时的看法,在私有制和竞争的统治下,商品不可能按照价值进行交换,所谓“实际价值”只是一种虚假的抽象,真正存在的是“商品价值”或价格。只有在消灭了私有制以后,价值才真正由劳动时间决定,才能用于解决生产问题。他指出:“不消灭私有制,就不可能消灭物品本身所固有的实际效用和这种效用的决定之间的对立,以及效用的决定和交换者的自由之间的对立;而在私有制消灭之后,就无须再谈现在这样的交换了。到那个时候,价值这个概念实际上就会愈来愈只用于解决生产的问题,而这也是它真正的活动范围。”(第605页)当时,恩格斯还没有把价格围绕价值波动看做是价值规律的表现,而把它看做是价格对价值的“破坏”,因而他否认价值在私有制下实际存在。然而,他正确地揭露了这种价格波动对资本主义的破坏作用。恩格斯揭露了价值范畴的社会性和历史性,强调不能脱离私有制和竞争来考察价值问题,表明必须结合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来考察价值范畴,完全否定了把价值看做永恒范畴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错误观点。
(四)关于资本和劳动的对立,资本的本质
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经济学说的基石。对剩余价值学说的研究,是从考察雇佣劳动与资本的对立开始的。恩格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里就指出了私有制使劳动分裂为活劳动和积累劳动并使积累劳动转化为资本而与劳动对立,“由私有制造成的资本和劳动的分裂,不外是与这种分裂相适应的并从这种分裂产生的劳动本身的分裂。这种分裂完成以后,资本又分为原始资本和利润,即资本在生产过程中所获得的增殖”(第610页),利润又分裂为利息和利润本身。在利息中,这种分裂的不合理达到了顶点。恩格斯接着分析了它的发展后果,指出,“这一切微妙的分裂现象,都产生于资本和劳动的最初的分离和完成这一分离的人类分为资本家和工人的分裂。而这一分裂正日益加剧,并且我们将会看到,它必然还会不断地加剧。”(第610页)并指出,无论是资本利润或者是利息,都是由私有制下劳动派生出来的。“如果我们撇开私有制不谈,那末所有这些反常的分裂现象就不会存在。利息和利润的差别也会消失;资本如果没有劳动、没有运动就什么也不是。”(第611页)在此,恩格斯揭露了资本和利润的剥削实质。
恩格斯在分析雇佣劳动与资本的基础上,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三大阶级的收入与矛盾,指出,“竞争就使资本同资本、劳动同劳动、土地同土地对立起来,同样又使其中的每个因素同其他的两个因素对立起来。……工人要生活就得工作,而土地所有者可以靠地租过活,资本家可以靠利息过活,万不得已时,也可以靠资本或资本化了的土地来生活。因此,工人所得的仅仅是最必需的东西,仅仅是一些生话资料,而大部分产品则为资本和土地所瓜分。”(第622页)竞争的结果是大资本并吞小资本,大土地所有者并吞小土地所有者,这就产生了财产的集中。“这种财产的集中是一个规律,它同所有其他的规律一样,都是私有制所固有的;中等阶级必然愈来愈多地被消灭,直到世界分裂为百万富翁和穷光蛋、大土地占有者和贫穷的短工为止。”(第622页)而这一切的基础是私有制,正是私有制使土地和劳动分离,使劳动自身分裂为活劳动和积累劳动,即分裂为劳动和资本;并由此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而解决这些矛盾必须消灭私有制。
(五)地租的理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历来非常重视对地租的研究,他们在揭示出剩余价值一般形态以后,把地租看作是剩余价值的一个派生的具体形态。马克思主义的地租论是剩余价值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必要的补充。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就把地租看作是私有制的一个经济范畴.恩格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里已经指出,由于私有制的存在和土地面积的有限,因此,“要使用一块被占有的亦即被垄断的土地,就得缴纳地租或者按照售价把它买下来”(第608页),同时,他深刻地指出李嘉图关于地租的定义有缺陷,它没有包括地租产生的原因。虽然恩格斯当时还没有给地租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但是他已经认为这样的定义应当包括“土地的单位面积产量即自然方面(这方面又包括自然属性和人的加工,即改良土壤所耗费的劳动)和人的方面即竞争之间的相互关系”(第608页)。他指出地主“靠垄断土地进行掠夺。他利用人口的增长来进行掠夺,因为人口的增长加剧了竞争,从而抬高了他的土地的价值。他把别人的劳动成果和完全偶然地落到他手里的东西当做他个人利益的泉源以进行掠夺。他也靠出租土地、靠最终占有他的佃户的种种改良的成果进行掠夺”(第609页),“大地主们日益富有的秘密就在于此”(第609页)。因此,只有消灭私有制才能消灭地主靠出租土地而进行的掠夺。
(六)竞争和垄断的理论
在对竞争的分析中,恩格斯论述了竞争产生的根源。他指出,“只要私有制存在一天,一切终究都会归结为竞争。”(第611页)在对竞争的分析中,他还发现了由于竞争而引起的资本集中的规律。他还指出,竞争不仅在财富上引起了社会的两极分化,而且竞争也支配了人类在道德上的发展,竞争扩大到社会道德领域。“竞争贯串了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造成了人们今日所处的相互奴役的状况。……竞争不但支配着人类在数量上的增长,而且也支配着人类在道德上的发展。”(第623页)
恩格斯还论述了竞争和垄断的关系。他指出:“竞争的对面就是垄断。”(第612页)“竞争建立在利害关系上,而利害关系又引起垄断;简言之,即竞争转为垄断。另一方面,垄断也挡不住竞争的洪流;而且.它本身还会引起竞争”。(第612页)又指出,竞争的矛盾和私有制本身的矛盾是完全一样的,“竞争的矛盾在于每个人都想取得垄断地位,可是社会本身却会因垄断而遭受损失,因此必须消灭垄断,此外,竞争是以垄断,即财产的垄断为前提的,只要财产的垄断存在一天,垄断权也和它一样是正当的,因为既然存在着垄断,垄断就是财产所有权。”(第613页)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恩格斯在早期已经一般地指出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竞争和垄断之间的辩证关系。
(七)经济危机的理论
恩格斯从分析价值和价值规律在私有制竞争中的作用,阐述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理论。他把经济危机看作是私有制和竞争以及生产无政府状态的必然结果,是资本主义固有的病症和社会革命不可避免的征兆,初步分析了它的周期性及其对工人阶级的影响。他指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鼓吹的供求自然平衡,“生产绝不会过多”等论调完全背离客观事实。商业危机“就像彗星一样有规律地反复出现,在我们这里现在是平均每五年到七年发生一次。近八十年来,商业危机像过去的大瘟疫一样按期来临,而且它所造成的悲惨现象和不道德的后果比瘟疫所造成的更大”(第614页)。这是一个以当事人的盲目活动为基础的自然规律。只要存在私有制,竞争和无政府状态继续统治,商业危机就会继续下去,而且一定是一次比一次更为普遍、更为严重,其结果,“必然会使更多的小资本家破产,使专靠劳动为生的阶级人数剧增,因而也必然使急待就业的人数显著地增加,最后,所有这一切势必引起一次社会革命”(第614页),只有用社会革命消灭私有制的统治才能解决。恩格斯还提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的相对过剩。“在生产发展过程中就必然会出现这样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上生产力大大过剩,结果,广大人民群众反而无以为生,人们恰恰因过剩而饿死。……如果生产摇摆得更加厉害(这是上述情况的必然结果),那末就会出现繁荣和危机、生产过剩和停滞的反复交替。”(第616页)
(八)批判马尔萨斯人口论
恩格斯还评论了几个主要的自由主义经济学家,特别是对马尔萨斯的人口论进行了批判。恩格斯首先指出了马尔萨斯人口论是适应资产阶级的需要而产生的,接着分析了他的危害,指出:“经济学家的不道德已经登峰造极。一切战争和垄断制度所造成的灾难,同这种理论比起来,又算得了什么呢?要知道,正是这种理论构成了自由派的贸易自由学说的柱石,这个柱石一倒,整个大厦就会垮台,因为竞争在这里既然已经证明是贫困、穷苦、罪恶的原因,那末谁还胆敢为竞争辩护呢?”(第618页)他在分析马尔萨斯理论中的错误之处时,指出这样一个事实:“每一个成年人能够生产出比他本人消费所需的更多产品。”(第618页)马尔萨斯没有看到,“人口过剩或劳动力过剩是始终同财富过剩、资本过剩和地产过剩联系着的。只有在生产力过大的地方,人口才会过多。”(第619页)而马尔萨斯只是片面地对待了这个事实,“只抓住了一个事实,而不理睬其他事实,因而他得出了荒谬的结论。”(第619页)马尔萨斯犯的第二个错误是把生活资料和就业手段混为一谈。“就业手段并不就是生活资料。就业手段的扩大仅仅是机器力量增加和资本扩大的最终结果;而生活资料却只要生产力稍许提高,就会立刻增加。”(第619页)恩格斯基于大量事实并运用生产力和人口关系的理论论证了马尔萨斯理论的荒谬,最后得出结论说:“只要我们战胜了这种绝望的经济制度,我们就能保证永远不再因人口过剩而恐惧不安。”(第620页)
〔九)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的作用
恩格斯在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过程中,多次提出了重视和发展科学技术的理论。他指出科学在发展生产中的作用,“它的进步和人口的增长一样,是永无止境的,至少也是和人口的增长一样快。·····科学也是按几何级数发展的。而对科学来说,又有什么是做不到的呢?”(第621页)又指出:“人类所支配的生产力是无穷无尽的。应用资本、劳动和科学就可以使土地的收获量无限地提高。……资本在日益增加,劳动力在随着人口的增长而增加,科学又日益使自然力服从于人类。这种无穷无尽的生产能力,一旦被自觉地用来为大众造福,人类所肩负的劳动就会很快地减少到最低限度。”(第616页)
24岁的恩格斯,已经实现了从革命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尽管还不是成熟的马克思主义的著作,但对于创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恩格斯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比马克思稍早,1844年在《德法年鉴》上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对马克思有一定影响。马克思对此书曾作过详细的摘录,并给予很高的评价,称它为“批判经济学范畴的天才大纲。”(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1859年1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3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称它是德国人在这门科学方面内容丰富而有独立性的著作之一。《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发表以后,马克思与恩格斯不断通讯交换意见。从此成为最亲密的战友,开始建立终生不渝的革命友谊和伟大合作。列宁认为:“同恩格斯的交往显然促使马克思下决心去研究政治经济学”(列宁:《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95年9月).《列宁全集》第2版第2卷第8页)。正是在1843年底至1844年初,马克思开始对政治经济学进行系统研究,阅读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家的著作,做了批判性的摘录。在这些摘录里不仅贯穿着恩格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里阐述的思想,而且有了进一步发展。可以看出,恩格斯《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发表,不仅对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有着重要影响,而且为创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开辟了道路。
意义
这一著作表明恩格斯关于经济决定社会历史的唯物主义观点已经形成。说明恩格斯已彻底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从革命的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但是它还没有完全摆脱空想社会主义影响,很多地方还根据一般的道德原则来批判私有制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