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德国农民战争》简介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3-11-26浏览次数:0

 恩格斯:《德国农民战争》简介

1850年),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卷,第465~567页,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历史背景

《德国农民战争》是恩格斯研究德国革命问题的成果,是总结欧洲1848年革命经验的重要著作。该著作于1850年夏天和秋天写于伦敦,载于《新莱茵报·政治经济评论》第56期合刊。在1870年以单行本形式出版,由于深受德国工人读者欢迎,于1875年重印第二版。恩格斯生前曾准备对这部著作进行修订,因忙于马克思的遗稿出版和其他工作,修订计划未能实现。

1848年《共产党宣言》刚刚问世,法国发生了2月革命,接着德国爆发了3月革命,整个欧洲的革命烈火燃烧起来。马克思和恩格斯回到德国,积极参加和指导德国革命运动,力争使这次革命沿正确方向发展。但是因为无产阶级本身还没充分发展,无产阶级政党还不够强大,领导革命的资产阶级叛变了革命,使这场轰轰烈烈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失败了。这次革命失败以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回到伦敦,团结其他国家的革命流亡者,着手改组共产主义者同盟及其中央委员会,为建立独立的无产阶级政党而斗争,马克思和恩格斯所面临的另外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从理论上总结法国和德国18481849年的革命经验,为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为了团结各国的革命者,为了总结1846年欧洲革命经验,马克思恩格斯创办了《新莱茵报·政治经济评论》。该刊登载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很多重要文章,《德国农民战争》就是其中之一。

中心思想

在这部著作中,恩格斯主要分析德国16世纪农民战争和1848年德国革命发生和失败的原因,以及两次革命战争的相同点和区别点。恩格斯从唯物主义历史观出发,认为1516世纪德国总的经济状况和政治状况所构成的历史条件,促使德国1525年农村战争的发生,同时也决定它必然失败。恩格斯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考察了当时各阶级的状况和政治态度,着重分析建立革命联盟的重要性和可能性,痛斥了德国资产阶级的前躯——市民等级叛变革命的丑恶行为。该文热情讴歌德国农民战争的英雄壮举,希望激发德国人民从1848年革命失败的情绪中重新振作起来,增强革命毅力。

基本内容

这部著作由前言和七章正文构成。在前言中,恩格斯指出德意志民族有自己的革命传统,表现过坚忍不拔的革命精神,出现过优秀的革命人物,在历史上德国农民和平民的理想和计划,常常使他们的后代为之惊叹。16世纪德国农民战争虽然已过300年了,但它与1848年德国革命有许多相似之处;18481849年到处叛变的资产阶级早在1525年它处于发展较低阶段上就已经叛变革命了。

第一章回顾16世纪初叶的德国状祝。

德国的工业在1415世纪已经有了显著进步,城市行会手工业代替了地方性的农村手工业,出现了繁华的城市经济,城市的繁荣使农业有了新的发展。但是,德国仍然赶不上其他国家的经济高涨,农业远远落后于英国和尼德兰,工业远远落后于英国、意大利,海外贸易受到荷兰和英国的排挤,没有一个城市像伦敦一样成为全国工商业中心。德国处于经济上的落后分散状态,处于封建帝国解体和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诸侯们几乎完全脱离皇帝而独立,已掌握最大部分的统治权,他们自行宣战和端和,拥有常备军,召开省议会,征收赋税。诸侯们的强征酷夺使人民吃尽了苦头。中级贵族几乎绝迹,有的上升为独立的小诸侯,有的下降为低级贵族。低级贵族即骑士等级由于工业的进步也成为多余的阶层了。僧侣是中世纪封建主义思想意识的代表,他们中间有两个极其不同的阶级。僧侣中的特权阶层形成贵族阶级,包括:主教和大主教、修道院长、副院长以及其他高级僧侣,他们有的本身就是帝国诸侯,有的是拥有大片领地和众多农奴与依附农的封建领土。这个阶级有比世俗权贵更无耻更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方式。僧侣中的另一个阶级是由农村传教士和城市传教士组成的平民集团,他们的生活和群众甚为接近,因此能够得到市民和平民的同情,他们中有些思想家和理论家,因为替农民和平民说话而被送上断头台。在高级僧侣和低级僧侣之上有教垒,人民对教皇要交一般教会税品,大宗钱财年年流入罗马,更加激起人民对僧侣的憎恨和民族意识,城市出现了三个截然不同的集团,高踞在城市社会上层的是富贵家族,即所谓的“名门望族”,他们以各种方式剥削城市公社和隶属于城市的农民。城市中反对“名门望族”的反对派是市民反对派和平民反对派。市民反对派包括较富裕的市民和中等市民,部分小市民。它对农民战争所起的作用和1848年革命的立宪派的作用完全一样。城市的平民反对派是由没落的市民和没有市民权的居民群众构成,包括手工业帮工、短工和还没成型的流氓无产者。在农民战争前,平民反对派在政治斗争中充当市民反对派的附庸,农民起义才把他们造就成一个党派,这个党派的特点是把封建行会的没落成分和正在萌芽的现代无产阶级成分结合在一起。农民占全德意志民族的绝大多数,过着非人的生活,他们散居各地.习惯于顺从,不易发生暴动,他们在组织严密的反动阶级面前,只有与其他等级结成联盟才能有胜利的机会。在16世纪的德国要想分裂成两大明显对立的营垒是完全不可能的,只有在农民和平民暴动的情况下,两大敌对阵营才会略有可能出现。

19世纪中叶的德国,阶级关系简单多了,1848年德国社会是由封建贵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农民和无产阶级所构成。既便如此,不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对当时斗争的局面也是难于理解的。第二章分析仿世纪德国农民战争的实质以及路德和闵采尔在农民战争中的作用。

第二章分析16世纪德国农民战争的实质以及路德和闵采尔在农民战争中的作用。

恩格斯把16世纪德国的阶级结构大体分成三大营垒,即处主教派或反对派,路德式的市民改良派、革命派。

恩格斯分析了德国农民战争的实质。德国资产阶级史学家们认为,德国的农民战争只不过是激烈的神学上的争论。恩格斯指出,16世纪的所谓宗教战争根本是为着十分明确的物质的阶级利益而进行的。这些战争和稍后的英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斗争一样,都是名副其实的阶级斗争。德国农民战争尽管是在宗教标志下进行,各阶级的利益、需要和要求还隐蔽在宗教的外衣下,但并没改变阶级的实质。因为当时教会在封建制度下处于万流归宗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神学是一切知识活动的无上权威。所以,任何针对封建制度所发出的一切攻击,必然首先就是对教会的攻击,一切革命的社会政治理论大体同时就是神学的异端。恩格斯认为,反对封建专制的阶级斗争活跃于整个中世纪,随着时代条件的变化,阶级斗争采取的形式也不相同,或者以神秘主义的形式出现,或者以公开的异教的形式出现,或者是以武装起义的形式出现。城市中的市民异教的主张和要求代表现代资产阶级先驱者的愿望和要求,它们的理想则是资产阶级统治的共和国。另种异教则是农民和城市平民要求的直接表现,它总是和起义结合着,它从教义中引申出一切人的社会地位和财产都应该平等。平民既无财产又无任何特权。这个集团在当时不仅反对封建制度,也反对有特权的自由平民,反对建立在阶级对立基础上的各种社会形态及社会意识。自闵采尔以后,在每一次民众大骚乱中都出现他们共产主义思想的微光,直到它渐渐与现代无产阶级运动合流为止。所以平民等级是现代无产阶级的先驱。这些阶级与阶级之间的斗争,是资产阶级学者所不能理解的。

恩格斯具体分析了德国农民战争期间三大营垒的阶级构成。第一营垒即保守的天主教营垒中,包括帝国政府、僧侣诸侯、部分世俗诸侯、富裕贵族、高级僧侣、城市贵族。第三营垒即反对派中的有产分子,包括大部分低级贵族、市民阶级、一部分与帝国和僧侣矛盾很大的诸侯,这是路德宗教改革的阶级基础。第三营垒即农民和市民,这是革命派营垒。它的理论和要求都由闵采尔表现出来。

接着,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对路德和闵采尔进行了对比分析。他指出,“路德在1517年到1525年这几年间所经历的转变,恰恰就是现代德国立宪派从1846年到1849年所经历的转变,也恰恰就是一切资产阶级党派目前正在经历的转变,这些资产阶级党派一度被推到运动的领导地位,但在这种运动中一转眼就被站在它背后的平民党派或无产阶级党派抛到后面去了。”(第487页)路德在他活动的开始阶段曾经以激进的口吻大声呐喊,但革命热情没维持多久就在农民运动中改成和平发展与消极抵抗了,最后他连市民阶级的运动也出卖了。但是路德翻译了圣经,给农民起义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恩格斯高度评价了闵采尔的理论和活动,他的神学哲学理论攻击了天主教基督教的一切主要论点。他的政治观点和革命宗教观点紧密相连,正如他的宗教哲学接近无神论,他的政治纲领也接近于共产主义,闵采尔的纲领与其说是当时平民要求的总汇,还不如说是对当时平民中刚刚开始发展的无产阶级因素的解放条件的天才预见。闵采尔的宣传旅行对于人民派的组成和要求的明确提法,对于15244月德国农民战争爆发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最后,恩格斯通过分析和比较,认为路德的妥协动摇和他代表的市民阶级的二重性相吻合;闵采尔的气魄和果断则与平民和农民中的革命派相吻合。但是闵采尔远远超出了平民与农民的理想和要求,提出建立一个革命队伍中最精锐分子组成的党。第三、四、五、六章,集中论述德国16世纪农民战争历史过程,歌烦广大农民及其领袖的英雄气概。

第三、四、五、六章,集中论述德国16世纪农民战争的历史过程,歌颂广大农民及其领袖的英雄气概。

第三章,主要叙述为农民战争作了准备的两大秘密结社,即“鞋会”和“穷康拉德”的活动,它们顽强坚韧,克服重重困难,直到最后大规模起义的机会来到。他们提出的收回教产造福于人民和建立统一而不可分的德意志君主国的两条要求,影响着农民和平民的进步团体,也影响了托马斯·闵采尔。这一章在最后部分叙述了匈牙利农民战争,鞭笞了反动统治者的残暴行为。

在第四章中,介绍德国农民战争爆发前夕德国的政治状况和阶级关系,指出胡登和济金根建立以君主为首的贵族民主制是注定要失败的。因为贵族民主制是社会较低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形态的一种政治形态,封建等级制度显然是较高阶段的了,16世纪的德国已经没有建立贵族民主制的社会历史条件。另外,贵族阶级本性使它不会放弃封建特权,而农民也不会与压迫自己最厉害的阶级结成同盟,贵族孤军与诸侯作战,其势必败。

第五章叙述农民战争爆发后的总体形势以及各支农民起义军的战斗情况,歌颂了农民军和革命领袖的英雄行为,痛斥反动统治阶级对农民的屠杀罪行,揭露了德国城市市民等级对封建统治的妥协和叛卖革命农民的行径。

第六章高度评价农民运动领袖闵采尔在图林根、缪尔毫森的革命活动给德国农民战争的巨大影响。恩格斯指出,闵采尔的理论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差距。这些理论和要求不是从当时各阶级地位中得出来的,也不是从当时生产和交换的或多或少是偶然的水平中得出来的,而是他对社会政治运动的总趋势的几分远见中得出来的。他所代表的阶级还在形成着,他所幻想的社会变革在当时的物质条件下都过于缺乏基础。因而闵采尔作为没有成熟的阶级领袖硬去实现这个阶级的理想一定会失败的。农民战争失败以后,年仅28岁的闵采尔和其他农民领袖从容就义。

第七章是对德国农民战争的总结。

德国农民战争的失败对德国各个阶级都有巨大影响。各处农民重新陷入他们的教会领主、贵族领主或城市贵族领主的奴役之下,对农民的压迫有增无减。遭受农民战争打击最大的是僧侣,贵族也受到很大打击。从整个看来城市在农民战争中没有得到什么好处,名门望族的统治几乎到处都重新巩固起来,市民阶级反对派受挫,很久不能重振。从农民战争中取得好处的只有诸侯,他们加强了各省中央集权,政治上更加独立。那些受到打击的阶级和阶层连同它们的财产,都从属于诸侯的统治支配之下。

德国农民战争失败的原因在于,德国各地处于分裂割据的极端落后状态。地方狭隘性和省区狭隘性破坏了整个运动,市民、农民、平民都不能采取集中的全民性的行动。起义农民之间互不支援,结果造成了共同失败。

恩格斯对16世纪德国农民战争和1848年德国革命进行了比较,指出1848年反对派各阶级之间也是利害冲突、各行其是。资产阶级已得到充分发展,不能再忍受封建官僚制度的存在,而它自己的力量还不足以马上使其他各阶级的要求从属于它这个阶级的要求。无产阶级还过于软弱,不能期望迅速跳过资产阶级而立即夺取政权,但是它们已经不再相信资产阶级的解放就是自己的解放的说教。而本民族的广大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因被资产阶级认定太革命而遗弃,又被无产阶级认定不够先进而遗弃。它们自己内部又不一致,对它左右两面的派别都持反对态度,在16世纪德国农民战争和1848年德国革命中参加革命的各阶级都有严重的地方狭隘性。尽管两次革命完全类似,但是两次革命又有本质的区别,1848革命证明欧洲的进步,德国革命是整个欧洲革命的组成部分,而1525年的德国农民战争则是德国地方性事件。因此,1848年革命不能像1525年革命那样结束。

《德国农民战争》一书,运用历史比较学的方法,对德国1525年革命和1848年革命进行比较,指明了两次革命的相似点和不同点,使人们对1848年革命经验的认识更加深刻。

意义

这篇著作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证明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说明社会的经济关系决定社会的政治关系,并决定阶级斗争总的面貌和结局。另外,恩格斯还阐明了个人和阶级的关系,提出革命政党在革命过程中的作用以及革命同盟军问题。

这篇著作是阶级分析的典范。它在分析农民战争时,首先分析德国总的经济状况,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和政治态度,进而分析这些阶级间的相互关系,让人们清楚地看到哪个阶级是革命的对象,哪个阶级是革命的主力军和同盟者,把错综复杂的农民战争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