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

发布者:杨慧发布时间:2024-12-31浏览次数:10



为全面贯彻《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精神,深入落实天津市美育浸润行动部署,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提升大学生“三大素养”为核心目标,系统推进艺术教育工作,在课程建设、实践创新、科研支撑及师资培育等多方面取得系列成果。通过“教学与实践”双轮驱动,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校园文化建设和学院高质量发展注入了美学动能。

一、 强化顶层设计,健全组织保障机制

学院本年度正式成立美学素养研室,构建起“艺术学院牵头、多部门协同”的艺术教育工作机制,统筹全校艺术教育规划与资源调配。持续加大经费投入,专项用于美育特色工作室升级、课程资源开发与师资培训,全年优化建成3个特色工作室,为艺术教育的实践教学与创新研究提供了坚实基础。

二、 深化教学改革,构建多元课程体系

学院致力于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课程体系。本学年面向全校开设 《水彩画》《陶瓷艺术》《版画》《缩微世界(模型制作)》《钢琴基础》等17门线下美育公共选修课,同时开设7门线上课程,线上线下累计覆盖学生逾5500人次,实现了艺术教育资源的广泛普及。

在教学创新上,注重将京津冀非遗文化等特色资源融入课程设计,并积极探索不同专业背景的个性化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结构持续优化,高级职称教师占比超过50%,为本年度教学质量提升提供了核心保障。

三、 推动科研反哺教学,夯实学术支撑

学院高度重视艺术教育的学术内涵建设,以高水平科研项目驱动教学创新与理论探索:

1.深化美育一体化研究

持续推进省部级项目《大中小学美育教学一体化路径研究》及校级预研课题《大中小学美育教育衔接的路径研究》,已完成中期报告与结项工作,为美育体系化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2.创新美育评价体系

圆满完成天津市教委重点试点项目《新时代大学生美育评价改革》结项工作,撰写3万字研究报告,创新构建“课程学习+实践表现+素养测评”三维评价体系。

3.拓展数字化与社区应用

完成天津市重点调研课题《完善中小学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机制研究》结项,并成功指导创新创业项目《美育介入社区文化》结项,推动美育向社区与数字化领域延伸。

4.论文与专著同步落地

教师团队发表美学论文《以影像为载体的非遗文化保护研究—以京津冀地区非遗文化为例》,并于国际学术会议宣读论文《新时代下大中小学美育教育有机连接的价值研究》(获评优秀论文)。出版专著《京津冀地区非遗影像中生活脉络的研究》,彰显学院在非遗保护与美育研究领域的学术影响力。

四、 拓展艺术实践平台,成果展示与社会服务并重

学院将艺术实践作为育人关键环节,品牌活动与社会服务成效显著,赢得了极高的社会赞誉与业界认可。

1.赛事与展览成果丰硕

设计系学生参加由天津市教育委员会主办的“全国大学生科技美术设计创新作品大赛”,共斩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成绩斐然。

设计系学生参加“东方设计奖全国高校创新设计大赛”,获得天津赛区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共计7项大奖。

设计系学生参加“天津市大学生工业与艺术设计竞赛”,荣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总计9件作品脱颖而出。

音乐系教师带领学生参加“新加坡中新国际音乐比赛”,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10项,优秀奖4项,共计23项奖项。

成功举办 “第四届珠江美育成果展” 并组织参加 “第十七届全国美育成果展” ,共荣获国家级奖项15项。

油画作品《风景》参加第三届“春之曲”---天津市和平区美术家协会庆“三八”女画家作品画展

2.艺术社团与社会服务

音乐系开启“2024珠江音乐季”美育建设演艺系列活动。并成功举办珠江讲坛“雄姿英发”、“琴键当下,无问西中”、“诗与歌的千年之约”、“以盛夏之名,赴青春之约”等20场学术讲座、课程实践和思政美学素养系列活动,强化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融合扩大了专业及学院的社会影响力,形成“一校一品”的珠江美育发展新局面。

持续开展周良樊庄 “艺术墙绘志愿服务” ,积极推动艺术成果服务社会与区域文化建设。以艺术赋能乡村文化建设,助力文旅融合发展。

3.交流与合作拓展

由学院领导带队,美育团队开展旅游演艺项目调研活动,赴名流茶馆和大笑喜剧进行了参观和调研,深入了解天津相声,感受中华传统曲艺的魅力。

同年赴津南区梧桐阁实践基地进行考察交流,推进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与后续合作,为艺术教育拓展更广阔平台。

4.校园文化环境建设

举办首届“珠江美育成果展”,遴选优秀学生作品布置于教学楼公共区域,营造常态化艺术氛围。组织学生参与各类美育讲座与学术论坛,拓展艺术视野,提升审美素养。

五、 完善质量监控,创新教育评价机制

学院严格执行校院两级教学督导制度,本年度完成多门次艺术课程教学检查,评价优良率100%。通过“听课—反馈—整改”闭环机制,持续提升教学质量。依托在研的重点项目,学院系统推进美育评价改革,其研究成果已为构建科学化、标准化的艺术教育评价体系提供了重要实践参考。

六、 特色创新与社会影响

1.品牌建设

形成涵盖艺术展演、非遗传承、创新创业的 “一校多品” 美育格局,其中综合材料作品《假山石》入围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并受邀参加深圳、天津等多地专业画廊展览,充分展现学院艺术创作高度提升学校美学素养教育的影响力。

2.产教融合

参与津湾广场文化项目合作,推动美育与地方文化产业协同发展;依托《完善中小学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机制研究》课题,探索 “产教研” 一体化育人新模式。

七、存在问题与改进方向

1. 存在问题

课程体系需优化:美学素养课程体系尚不完善,与各专业的契合度有待加强。

实践环节待加强:部分课程教学方法中实践环节相对不足。

师资水平需提升:教师队伍美学素养与教学能力存在差异。

2. 改进方向

优化课程设置: 调整课程内容,增加与现代科技、人文科学的交叉融合,开发更具特色的美学素养课程。

强化实践教学: 增加实践环节比重,推动教学成果与企事业单位、社区合作,服务社会。

提升师资素质: 为美学素养教师提供更多培训、学术交流机会,构建高水平、专业化的美育教师队伍。



欢迎光临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
您是访问本网站的第位访客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